

哈萨克医药的基本理论,是远古时期哈萨克人的祖先,在认识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如:天、地、明、暗、寒、热),及与各种自然灾害、人体疾病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哈医用阿勒特吐格尔学说(六原学说)解释宇宙发生的一切,用六原(天、地、明、暗、寒 、热)的相互资生,相互转化和依存,相互克制来解释物质及生命的起源、变化和转归。哈医认为六原之间的对立关系是构成人体温热、寒凉、松紧、软硬、动静、醒眠、吸收、排泄、干燥、稀湿十种物质平衡的基本原因。
哈医用六原学说解释人体生理、解剖、病理、病因、诊断、治疗、药物的属性、疾病的预防和饮食原则。六原是自然属性,也是构成宇宙的物质基础,六原的轮回、消长,促成了万物的萌发,生长和盛衰,它和人体保持着密切的相对稳定的平衡关系。这种平衡的失调,会造成人体的疾病,所以六原学说是哈医医药理论的核心,指导哈医药的一切理论和医事活动。
一、阿勒特吐格尔(六原学说)的基本内容
六原学说即哈萨克族传统的宇宙观。六原为肯斯特克(天、空间、位置);吐热阿克(地、支柱);加热克(光、明亮);哈热阿恩格(夜、暗、未知物);俄斯特克(热、温);苏俄克(寒、凉、潮湿)。哈医理论用六原学说阐释人在宇宙中的位置和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说明人体各个器官局部的固定位置及机能;说明人的情绪与外环境的关系;解释病因病理,及疾病部位和性质。
(一)六大原素的属性
六大原素按属性分为三对:
第一对:天、空间、位置(肯斯特克)热性
地、支柱(吐拉克)寒性
第二对:光、明、亮(加热克)热性
暗、夜(哈热阿恩格)寒性
第三对:温、热(俄斯特克)热性
寒、凉、潮湿(苏俄克)寒性
(二)六大原素是先天与后天之本
先天六大之本受于父母,生来俱有,与死同去,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源泉,其生理功能维持到尽。它是整体的支柱,在生命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在增长进程中逐渐完善,并需要后天饮食和其他的补充将生命延续下去。
后天的六大之本是为了生存和把生命延续下去,是对先天之本的补充和维护,先天之本和后天之本是密切相关的,没有先天之本就无所谓后天之本,没有后天之本,先天之本也不可能生存下去。
哈医药理论中把先天之本分为六大部分:
布特木:指受精卵及组织胚胎的形成及出生后的有机整体。
阿尔哈吾:是指胚胎发育生长进程中,形成的元气及后天精微化生的水谷之气即人体的真气。
思吾:指胎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禀受的精、血、津液、羊水及后天饮食化生的体液总称。
黑木勒:胎儿在母体内开始的肢体和器官的功能活动及出生后整体及器官的功能活动。
吾什塔斯木:胎儿在母体内形成及出生后,外在十二器官和内在十二脏器经气、体液、吸收、活动、热能固摄之寒构成的有机整体。
阿吾加勒:胎儿在母体内形成、发育、生长过程中,母体内供胎儿的营养物质和母体所需的营养物质,经过器官的功能活动产生的精华(精、气、血)。
哈医理论中后天的六大之本就是人类能生存下去的物质基础:呼吸;语音、说话;住宅,包括故居和基地;保护身体的衣服;生产、生活中的劳动工具、武器及药物;人类繁衍后代。
(三)六太原素与器官之间的关系
哈医认为构成世界的六大原素,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属于六大原素,又从六大原素中摄取所需。
人体二十四个脏器器官和六大原素的关系:
肯斯特克(天、空间、位置)外在的一一足、手
内在的一一心、口腔
吐热阿克(地、支柱)外在的一一关节、外生殖器
内在的一一脑,内生殖器
加热克(明、光、亮)外在的一一眼、皮肤
内在的一一胃(十二指肠)、肺
哈热阿恩格(夜、暗)外在的一一耳、颈部
内在的一一腺体(淋巴)、肠
俄斯特克(热)外在的一一鼻子、舌
内在的一一肝(脾)、肾
苏俄克(塞)外在的一一腹部、毛孔
内在的一一骨、肌肉(筋脂肪)
二、吾孜叶克,科孜叶克学说(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哈萨克医药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认为宇宙万物都是有阴阳二重性的,都是在阴阳的作用下发生,发展和消亡。构成世界的六大原素,也有其阴阳属性。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和医疗实践中,运用阴阳学说,解释和说明人体和宇宙万物的关系,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解剖、病理变化、病因病机、药物性味,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阴阳是自然界中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它既可以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存在的相互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一般讲,热性的、无形的、明亮的、平坦的、干燥的、生长旺盛的等属阳性,寒凉的、晦暗的、潮湿的、衰弱死亡的等属于阴性。
阴阳学说认为:
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在一定的条件下,阴阳双方可以相互转化,相互依存,相互消长,处于相对的静止、不变状态。如,热并不是永恒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转化为寒。寒也不是永久不变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转化为热。植物春发夏长,秋熟冬藏是“阳消阴长”的过程。而四季由秋冬转为春夏是“阴消阳长”。但有些事物的转化,只是表面而不是本质的。如:羊肉,本性属热,煮熟后不管热吃还是凉吃,通过人体吸收,保持原性,提供人体能量。
阴阳还体现于事物的无穷的可分性、可逆性。若阴阳失去可逆性循环,则会导致人体的死亡,宇宙的消失。由此,认识到世界万物可分阴阳,万物之本的六大原素,也分阴阳,世间万物是六大原素阴阳两方面,长期相生、相克、相互转化的产物。自然界中阴阳平衡失调,相互不能制约,万物可失去本身的先天属性,而阴阳双方条件不成熟或不达极点,就不会发生变化,这种转化有其可寻的自然规律,是顺其自然发生、发展、变化的。
哈医医药理论认为,阴和阳既是相互对立的也是相互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会脱离另一方而独立存在,即:没有热就没有寒,没有明就没有暗,没有白就没有黑等。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形成互根不可分离。
哈医药理论认为自然界的万物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统一的阴阳两个方面,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也是由温热与寒凉、干燥与稀湿、动静、醒眠、紧硬与松软、吸收与排泄的阴阳两个对立方面构成了有机整体,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也不是平静的共处,而是互相排斥,互相斗争,保持动态平衡,推动着事物发展、变化。
阴阳学说贯穿哈医药理论的各个方面,用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药物的属性,饮食的属性,并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它用阴阳学说阐明人体时,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组成它的组织结构是有机联系的,又是相互对立的阴阳二部分,如哈医认为外在十二器官(毛孔、皮肤、耳、舌、眼、鼻、手、足、腹部、关节、颈部、外生殖器)为阳,而内在的十二脏器(肺、脑、心、腺体(淋巴)、骨、肝(脾)、胃(十二指肠)、口腔、肾、肉(筋、脂肪、网络)、肠(大小肠等)、内生殖器)为阴,人体每个脏器器官都有其阴阳属性,阳性器官也有阳中之阴,阴性脏器也有阴中之阳。
阴阳在正常及病理状态下可以直接的或是间接的影响机体,阴阳失去相对平衡,出现偏盛、偏衰,从而导致疾病的产生,如:汗液是机体的正常新陈代谢,是器官之间协调排出的废物,如果脏器间不协调,失去平衡,内在的固摄之寒和外寒偏盛,使汗液不能正常排出,可产生寒性疾病。阴阳的偏盛偏衰,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调正阴阳的相对平衡就是治疗的基本原则。
在治疗中,据以上事物及人体组织器官的阴阳归类,药物的来源、属性也分阴阳,进行对症下药,如长于干旱地的药物为阳,长于潮湿地的药物属阴;黄花的属阳,蓝花的属阴;红花的属阳,暗花的为阴;四季长青的为阳,春长冬缩的为阴等。
三、热阿依(论气候)
哈医理论非常重视气候与人的关系,认为自然界气候条件的变化,随时随地都在影响着人,每一个季节、第一个时辰都有比较稳定的、常规的气候现象。如果气候失去平衡,太过或不足,都会导致人体内十种物质的变化失调,造成疾病。有时,四时之气虽不能直接成为致病源,但可以为其他致病源创造条件。
哈医把自然界中的气候现象分为十二种:风(卡力塔玛)、寒(苏沙克)、潮(俄孜哈尔)、湿(思孜那)、闷热(特木克)、炎热(和孜得热玛)、温暖(彻瓦克)、严寒(阿衣亚孜)、雾(布冷和尔)、阴(都了)、暗(阿衣和)、暴风雪(布尔哈克)。
并把十二种气候现象归为阴阳二大类:
阳性(闷热、晴、雾、风、炎热、温暖)
阴性(寒凉、潮湿、严寒、阴、暴风雪)
十二种气候对人体直接的影响而成为致病源,产生不同性质的自觉或他觉症状。如:严寒可使人冻伤;寒、潮、湿、雾、阴可使精神抑郁及引起各种疼痛(如刺痛、隐痛、绞痛等);风、暴风雪可致眩晕、头晕眼花、休克等病;风、寒、暑可致中风、中寒、中暑等病。认为只有温暖,才使正常人和患者感到舒适。
承办单位:北京元上都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京ICP备19041783号-1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经营性-2016-0017
法律顾问:北京市鸿仁律师事务所 客服热线 010-85895788 传真 010-85897688